中缅翡翠贸易的发展,与国内翡翠市场的变化

2022-11-30 14:03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几百年,翡翠的贸易循环就已经形成。彼时来自云南的马帮商队发现翡翠玉矿,与掌管帕敢山区的克钦山官交易,挖到玉石后用马帮托运回腾冲来加工销售,并在云南地区形成市场。大约到清代乾隆时期,翡翠市场已经扩展到中原帝国的中央朝廷。这一阶段翡翠贸易的经济循环是一种自然形成的朴素的经济交换活动,并未被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系统所规训。

中缅两个民族国家建立后,两国在国家疆界所划定的空间范围内,实行了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治理策略。中国大陆在近30年的计划经济时代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集中国内资源进行统一配置、计划发展,以期在冷战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环境下,尽快重建被经年累月的战争破坏了的社会经济基础。

这一阶段中国的边境封锁,商品国际贸易总量大幅萎缩。由于物质生产匮乏、社会财富贫乏,翡翠作为非日常消费品在中国大陆居民中几乎谈不上有消费需求,翡翠毛料的跨国采买和加工生产集中在各大国营玉器厂的手中,成品销售则依赖香港、台湾人带向海外华人华侨群体。

深圳特区建立后,国际贸易货物开始从深圳口岸出入中国,翡翠毛料也通过海运线路进入广东省。随着广东成为“世界工厂”的脚步,翡翠在广东的广州、佛山、四会、揭阳形成加工集散中心。1992年瑞丽边境经济合作区建立,中缅边境的口岸开放,翡翠的国际贸易活动也逐渐活跃起来。

由于国家战略布局和经济政策的差异,云南的翡翠市场恢复时间和程度较广东晚十多年,几百年来经由中缅边境在云南自然生成集散地的翡翠贸易路线被重新建构成广东、云南两个集散地,且广东的加工工艺、产业的细分和配套远发达于云南。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实现快速的财富积累,在国家大力推动市场消费各种举措的刺激下,翡翠消费需求在21世纪前15年呈爆炸式增长,强力拉动翡翠毛料源源不断地从缅甸进入中国。

(本文节选自中文核心期刊《贵州民族研究》作者:何明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